刘备杀刘封,不是简单的家事,而是一场扎进骨头的权力赌局。
到死前几个月,刘备突然清醒了。他倒不是养好了身体,而是猛地明白过来,自己杀了刘封,其实是中了自家人的套。
刘封是谁?名义上是义子,事实上像半个亲儿子。刘备在荆州收养了他。刘禅还没出生时,他就被当继承人养着。
别说旁人,刘备自己,早年都拿刘封当儿子用,打仗带着,议事带着,从没冷落过。
攻西川,守汉中,刘封一直跟打,一路下来脾气是冲,可本事真不赖。年纪轻轻,早就单独领兵镇守一方。
可这样一个人,结局却是被刘备赐死,理由就一句:关羽死了,刘封有责任。
表面上看,这事没错。关羽大战樊城,连淹七军,眼看快成最能打的关将军时,东吴吕蒙突然“白衣渡江”,偷了荆州。
展开剩余82%关羽转头发现,后路全没了,瞬间成了孤军。廖化当时就疯了,千里奔波赶去找刘封,让他带兵支援。
可刘封没同意。他还和孟达合计,这种局势下,两边夹击,咱去了未必救得出人,反而把老本也搭进去。
最后,两人按兵不动。廖化气得掉头走人。关羽父子麦城被杀,刘备听到消息,直接崩溃。
其实,刘备一开始并没有为难刘封。理由很现实,上庸刚归附不久,刘封前脚再把兵带走,城里能不能保住还是问号。
但刘封的做法也算不上漂亮。一兵不发,也不做象征性的努力,确实太冷。
后来,孟达投了曹魏,刘封反应够快,先撕信杀使者,然后带兵讨伐孟达,结果被打得满地找牙,只能灰溜溜回成都。
这一回来,麻烦来了。刘备直接把他叫去,当面质问:你眼睁睁看着关羽被围不救,现在又败军丢地,你还敢回来?
接下来,就是一纸赐死令。可这事,说到底,真就因为关羽吗?
事实远比表面复杂。
刘封被杀,根子上,是权力的心病。他不是亲生的,却从小跟刘备打天下,功劳不小,能耐不差。刘备早年间,还真在立刘封和刘禅之间摇摆过。
这样的摇摆,别人会不知道?尤其是诸葛亮,按托孤大臣来说,他最怕接班人难掌控。刘封的刚烈脾气加上独当一面的能力,等于在权力中枢外另起一道山头。
诸葛亮在刘备面前进谏,说刘封以后难制,趁有“罪”,得先动手。这番话,刘备听进去了。
动还是不动,实际是权力的老问题:立亲还是立能?
刘备当时心已软,杀也不是,不杀也不是。可既然已经出现权力的对冲,只要有机会,系统一定会清零那个多余的不稳定因素。
刘封死得干脆,赐死,没有侥幸,没有流放,连多说句话的机会都没有。
这一切,杀气后面,其实是继承权和托孤的平衡。
刘备到了白帝城,病重之时,反而开窍。他回头这么一想,自己早年勋臣功臣中,真心只剩诸葛亮一人能撑台面,可这份“放心”背后,谁又能制衡权臣?
他一会托孤说,“辅佐刘禅”,一会又随口试探,“实在不成,你自立做王算了”,嘴上说得含糊,其实是拿话试探,看诸葛亮站哪边。
还不够放心,又拉李严一起来分权,盼着有人牵制一下,以防万一。
这一连串动作,背后的心虚显而易见。
我仔细琢磨,刘备要是真不忌惮刘封,完全可以剥了兵权,流放边地。他非要赐死,说明心思早就被权力的天平压弯了。
你看,刘封虽说性格冲、人缘差,但要论真心叛逆、拉拢人心,他还真没那能耐。多年带兵,不见他聚众谋反。
可惜就在于,他不懂权谋,不会做人。朝里拉不到一派,军中兄弟也不肯替他说话。
等刘封自尽,成都空空荡荡,没人劝,没人送。他死的时候,连一份像样的祭文都没有,仿佛这号人物从未存在。
从此之后,刘禅继位,诸葛亮主政,蜀汉一派寂静,上庸旧事再无人提起。史书也只淡淡写一句,刘封字大封,勇而有力,末路时却无声无息。
有人会问,如果刘备没有杀刘封,蜀汉结局是否会变?这事没办法下绝对定论。但绵竹之战时,如果镇守的是刘封,邓艾能否轻松偷渡阴平,这真得画个问号。
可反过来想,如果当年救关羽时,刘封哪怕象征性动一动,也许今天又是另一回事。
归根结底,刘封被杀,不只是个人不懂事,更是权力机制下的牺牲品。连刘备这样老成持重的人,也逃不开。
人心,一旦被权力撬动,再硬的骨头都会断。
刘备杀刘封,二十年江湖兄弟情,到头来敌不过血脉和皇权。
在最关键的选择面前,讲什么旧情、论什么功劳,统统不过权力天平上一粒轻灰。
历史翻到这一页,让人唏嘘,也只能唏嘘。刘封这类人,不是没能力,也不是没命运,但没学会低头、不会转圜,最终还是棋盘上被牺牲的棋子。
这事搁今天,权力博弈里依然日日上演。只不过主角不再姓刘,结局也不会因为换了一代人就多宽容一分。
人性如此,历史也就这样折腾不休。
发布于:山东省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